HI,欢迎光临老年网络电视!
推荐视频
您现在的位置:网络电视 >> 推荐视频 >> 浏览首页推荐

秋雨连绵,气温骤降,一碗热气腾腾的白米粥,几乎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暖意。它被许多人奉为秋冬时节的“养胃”良方,仿佛那软糯温润的质地,能瞬间驱散寒意,抚慰疲惫的肠胃。

  然而,这份代代相传的饮食智慧,是否真的符合现代营养学原理?

 


白粥.png

图片

高升糖指数:

白粥不为人知的一面

图片

  从营养学角度看,精制白米经过长时间熬煮,淀粉高度糊化,加之其液体形态,极易被人体吸收。《中国食物成分表》的数据显示,白粥的血糖生成指数(GI)高达90,与葡萄糖(GI 100)相差无几,属于典型的高升糖食物。

  这意味着什么呢?在这凉意袭人的早晨,一碗白粥下肚,你的血糖可能会像坐过山车般迅速升高又快速下降,导致上午未过就感到饥饿;而对于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群,这份“暖意”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。

图片
图片

白粥是“垃圾食品”吗?

重新审视其营养价值

图片

  看到白粥的高GI值,有人或许会将其归为“不健康”食品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“不健康”通常指那些高油、高盐、高糖且营养密度低的加工食品。白粥每100克仅含约46千卡能量,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和水分,本身并不属于“三高”食物。

  它虽然不具备“三高”特征,但营养价值确实单一。正如营养学中常说的:“没有垃圾食品,只有垃圾搭配”。白粥的问题不在于“有害”,而在于营养结构单一,无法单独满足人体对多种营养素的需求。

图片

图片

白粥的适用场景

短期过渡而非长期选择

图片

  尽管精制白粥存在升糖快等弊端,但在特定场景下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。对于术后恢复、吞咽困难或消化系统功能严重受损的人群,白粥因其质地软烂、易消化,能在身体虚弱时快速提供能量,且不给肠胃带来额外负担。

  但这种方式仅限于短期过渡。随着天气转凉,人体需要更多营养来维持免疫力和体温,如果长期单一食用白粥,会导致蛋白质、膳食纤维、维生素和矿物质等重要营养素摄入不足,反而可能削弱体质。

图片
图片

古今粥品大不同

祖先喝的粥更健康

图片

  或许有人会问:我们的祖先喝了几千年的粥,也没见这么多健康问题,难道现代研究有误?

  其实不然。翻阅饮食史料不难发现,古人所食用的米,并非如今深度加工的精米,而多是仅经过去壳的“糙米”。这种米完整地保留了富含膳食纤维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麸皮和胚芽,用它熬煮的粥,升糖速度远低于现代的精白米粥。

  这一点正契合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的建议——每天摄入全谷物和杂豆类,既能平稳血糖,又能促进肠道健康,这才是传统“养胃”智慧中值得传承的部分。

图片

图片

科学喝粥指南

天凉了,温暖与健康可以兼得

图片

天气转凉,我们确实需要暖身的食物,但可以通过更科学的方式来实现。

1

基础升级:从“白”到“彩”


在白粥中加入杂豆、燕麦、小米、藜麦、糙米等全谷物,增加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,降低整体升糖指数。

2

营养加乘:蛋白质是关键


搭配鸡蛋、豆腐、瘦肉等优质蛋白,弥补白粥蛋白质不足的短板。

3

平衡膳食:别忘了“添点绿”


配一碟清炒或凉拌蔬菜,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,构建更完整的营养餐盘。

4

特殊人群:选择重于习惯


糖尿病患者可优先考虑用蔬菜粥、杂粮粥替代白粥。

5

把握核心:频率与多样性


无论何种粥品,都不建议作为每日单一主食。对健康成人而言,精制白粥更适合视为偶尔调节口味的“舒适型食物”,而非长期的“养生主食”。保持食物的多样性,才是健康饮食的根本。

图片




  回归传统饮食智慧,结合现代营养科学,才能让每一餐都成为健康的基石。这个秋天,让我们用更科学的方式温暖身心,既享受传统食物的舒适,又获得现代营养的保障。

来源:河北疾控

特色推荐

Copyright 2016-2017© www.sjzjianzhan.cn 老年网络电视 All rights reserved
公司地址:河北省老龄事业宣传服务中心:石家庄市裕华区翟营南大街49号 电话:0311-68076220 83813379

首页

电话

留言

地址